1923年,鲁迅收到了弟弟周作人寄来的一封“绝交信”,信中语气冷淡:“以后请不要再到后院子里来网上正规配资平台,没有别的话。愿你安心、自重。”鲁迅收到信后,立刻派人去找弟弟,想当面解决问题。然而,周作人却拒绝了与他见面的要求。得知其中缘由,鲁迅既哭笑不得,又不禁愤怒,最终他离开了曾经承诺“兄弟誓死不离”的八道湾,并与弟弟大打出手,两人从此形同陌路,不再有任何往来。这个四十年深厚的兄弟情为何瞬间崩塌呢?这其中的一切都与周作人的日本妻子羽太信子密不可分。
周家三兄弟,分别是周树人(即鲁迅)、周作人和周建人。父亲早逝,作为长子的鲁迅承担起了照顾弟弟们的责任。从小,鲁迅就像是父亲一样守护着弟弟们,尤其是年幼的周作人。1908年,鲁迅和周作人一同前往日本求学,并与朋友许寿裳等人合租了一间房屋。为了方便他们的生活,房东雇佣了一位年轻的日本女佣,她便是羽太信子。信子出身贫困,家中兄妹众多,早早便出来打工,她的外貌平平,但机灵聪慧,心思细腻。
展开剩余77%在日本的求学生活中,信子与性格内向、渴望照顾的周作人渐渐产生了感情。不到半年,周作人便向她求婚,而鲁迅虽然对弟弟的选择略有担忧,但最终还是支持了弟弟的恋情,并为他们举办了一场简单的婚礼。婚后的信子不仅将丈夫周作人家的经济重担承担下来,连其亲戚也纷纷来投靠,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家庭。鲁迅为了帮助弟弟,慷慨解囊,甚至用自己的一部分家产来维持这个大家庭的生活。然而,长此以往,经济压力越来越大,鲁迅感到难以支撑,于是决定放弃继续留学的机会,回国负担起家中的责任。
回到国内,鲁迅通过自己的努力,重新安置了周作人和他的家人,甚至为他们提供了不少资助。1919年,鲁迅终于在北平八道湾胡同购买了一处四合院,三兄弟约定共同居住,承诺“誓死不离”。然而,八道湾的大家庭并不像鲁迅想象的那样和谐。家中有周母鲁瑞、鲁迅及其妻子朱安、周作人夫妇和子女、以及周建人夫妇和其子女。甚至信子的父母和弟弟也被接到北京居住,整个家族像一个小社会一样复杂。此时,家庭的管理并未交给母亲鲁瑞或鲁迅的妻子朱安,而是由鲁迅和弟媳信子共同掌管。信子负责财政,而鲁迅则负责家务事宜。
然而,信子虽然出身贫寒,却极其奢侈,她不仅聘请了十几个仆人,还喜欢购买昂贵的日本商品,家中的开销一度让鲁迅感到吃不消。他心底对信子的挥霍行为十分不满,但始终未曾直言。两人间的矛盾逐渐加深,尤其是周建人离开北京到上海工作后,矛盾变得更为尖锐。
另一方面,信子的亲妹妹羽太芳子也开始与周建人结婚,这段婚姻其实是信子一手促成的。信子不仅帮助她的妹妹与周建人结成婚姻,还鼓励芳子留在八道湾,与家族一同生活,而周建人则只能独自远赴上海。长时间的两地分居让夫妻关系逐渐疏远,周建人开始在上海结识了王蕴如,并与之同居,但他依然给家里寄钱。信子认为鲁迅未能管理好弟弟的生活,于是产生了更多不满。
随着时间的推移,信子与周作人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。鲁迅始终不满她的消费观与家庭管理方式,而信子则将这一切归咎于鲁迅,甚至声称鲁迅偷看了她洗澡。周作人竟然信以为真,并因此与鲁迅断绝了关系。最终,周作人寄来了那封著名的“绝交信”,并且声称过去的事不必再提,仿佛他自己并没有做错什么。鲁迅得知这一切后,心情复杂,愤怒之情无以言表。
最终,鲁迅带着母亲和妻子离开了八道湾,且在回来取书时与周作人发生了激烈冲突。友人许寿裳回忆当时的情景:信子一边骂鲁迅,一边将书掷向他,而周作人则拿起香炉砸向鲁迅,两人发生了肢体冲突。这一事件标志着两兄弟的彻底决裂。从此,两家再无往来。
鲁迅去世后,周作人和羽太信子的关系没有得到任何改善。周作人和羽太信子的所作所为,也让周家兄弟情感彻底破裂,导致了家庭的最终崩塌。信子逐渐掌控了八道湾,甚至将周宅的名字改为“羽太寓”。她在生活中越来越高傲,言辞间充满了对中国文化的轻视,推崇日本文化。这一切最终让周作人从“文化汉奸”的身份中难以自拔,直至去世时,连周建人和鲁迅的儿子周海婴都没有出席他的葬礼。
这段历史,也让人深思。俗话说,“娶妻当娶贤,娶妻当娶德”,这句话提醒我们,婚姻不仅是两个人的事,更是影响家庭和睦与亲情关系的重要因素。羽太信子的做法,无疑让周家兄弟间的深情疏远,也让原本和谐的家庭关系走向了不可逆的破裂。
发布于:天津市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,不代表网络股票杠杆_网络炒股配资_出资股票配资观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