9月17日,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“高质量完成‘十四五’规划”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,国务院国资委主任张玉卓介绍了砥砺奋进“十四五”中央企业高质量发展情况,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。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袁野、李镇也出席了本次发布会。
“家底更厚了”
发布会上,张玉卓披露了一组成绩单:“十四五”以来,中央企业资产总额从不到70万亿元增长到超过90万亿元,利润总额从1.9万亿元增长到2.6万亿元,年均增速分别达到7.3%和8.3%。更为重要的是,质量效率也有显著提升,营业收入利润率从6.2%提升到6.7%,全员劳动生产率每人每年从59.4万元增长到81.7万元,国有资本回报率、净资产收益率等指标都持续改善。应该说,在国内外环境深刻变化、困难挑战增多的情况下,国有资产的质量更优了、家底更厚了。
累计实施现金分红2.5万亿元
袁野用“稳”的基础不断夯实、“进”的态势持续巩固、“好”的作用有效发挥来概括“十四五”以来,国资央企攻坚克难、锐意进取的发展态势。
围绕“进”,既有通过深化改革带来的“进”,也有通过管理提效带来的“进”,更有通过创新驱动带来的“进”。据袁野披露,去年四季度以来,央企上市公司以市场化方式发行稳增长扩投资专项债,拟发行总规模达到5000亿元,有力促进了“两重”“两新”项目投资,带动效应比较明显。同时,推动中央企业控股上市公司持续改善市场表现,一批“硬科技”企业成功登陆科创板,长江电力(600900)、中航成飞(302132)等标志性重组项目顺利实施,投资者回报水平持续提高。截至目前,央企控股上市公司市值超过22万亿元,较“十三五”末增长了近50%,“十四五”以来,累计实施现金分红2.5万亿元,成为维护资本市场平稳运行的重要力量。
科技成果“顶天立地”
张玉卓着重介绍了“十四五”期间央企取得的创新成果。他介绍,经过几年努力,中央企业的创新实力取得了长足进步,研发经费连续3年超过万亿元,投入强度从2.6%提升到2.8%,参与了全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攻关,打造了97个原创技术策源地,组建了23个创新联合体,形成了体系布局、协同攻坚、重点突破的强大合力。
中央企业科技创新的沃土结出了累累硕果,集成电路、工业母机、工业软件等领域一批“卡脖子”关键核心技术集中攻克,嫦娥六号、梦想号、奋斗者号、深地一号等一批“大国重器”捷报频传,C919大型客机、国产大型邮轮持续擦亮“中国制造”名片,“九三阅兵”中系列新域新质作战力量震撼亮相,极大地提振了民族自信自强的志气、骨气和底气。
“近年来,国资央企把科技创新作为头号任务,全面践行新型举国体制,以更大的力度集聚创新要素、完善创新体系、激发创新活力,取得了积极进展和重要成效。”他表示,“十四五”以来,中央企业取得了一系列令人鼓舞的科技成果,可以用“顶天立地”来形容。“顶天”,就是服务国家战略需求,打造了“深海一号”二期等一批大国重器,建成了深中通道等一批重大工程,对这些“重量级”成果,大家可能都耳熟能详。在去年开展的国家技术发明奖、国家科技进步奖评选中,中央企业共获奖109项,占全国同类奖项总数的一半以上。“立地”,就是填补了一批产业技术空白,在集成电路、工业母机、工业软件、基础材料等领域取得突破,这些底层技术平时宣传不太多,社会可能也不一定了解,但是这些和我们的生活紧密相关,也切实推动了有关产业的安全发展。
国企改革不断深化
通过接续推进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和改革深化提升行动,国企改革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改革成效。张玉卓介绍,6组10家企业实施战略性重组,9家新的中央企业组建成立,邮轮运营等领域的专业化整合扎实开展,有效提高了国有资本的配置和运行效率。管理运营机制持续健全,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进一步完善,党的领导融入公司治理更加制度化规范化,董事会建设加快推进,经理层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全面推行。国资监管更加有力,“一企一策”考核全面实施,出台相关措施有效激发企业创新活力,智能化穿透式监管不断强化,国资监管的科学性、针对性、有效性进一步增强。
李镇表示股票做空杠杆,着力增强国有经济战略功能,在推动国有资本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方面取得了新成效。他举例说,通过布局优化结构调整、调存量和优增量并举,持续推动国有资本“三个集中”,也就是向关系国家安全、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,向关系国计民生的公共服务、应急能力、公益性领域等集中,向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。目前,中央企业在关系国家安全、国民经济命脉和国计民生等领域的营业收入占比超过70%。此外,着眼激活国有企业发展潜能,在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上取得了新的成效;着眼提升国资监管整体效能,在统筹“放得活”和“管得住”上取得新的成效。
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,不代表网络股票杠杆_网络炒股配资_出资股票配资观点